以下文章節錄自大紀元文化網 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3/1/22/c10078.htm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“悲愴”這個形容詞是貝多芬自己寫上去的。在這首作於1798─ 1799年間標號為op.13的鋼琴奏鳴曲初版扉頁上,貝多芬寫著 “Grande Sonata Pathetique”(悲愴大奏鳴曲)。在他的 32首鋼琴奏鳴曲中,只有這一部和op.81a“告別”是由作曲家 自己加上標題的。

二十八、九歲的貝多芬,正值青春年華,事業蒸蒸日上, 為什麼要寫上這麼一個標題呢?羅曼•羅蘭在他著名的《貝多芬傳》 中回答了我的疑問: “……然而痛苦已在叩門;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後就永遠不再 退隱。1796年至1800年間,耳聾已開始它的酷刑。”
1801年,貝多芬在給韋該勒的信上寫道: “ 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。兩年以來我躲避著一切交際,因為我 不可能與人說話:我聾了。要是我幹著別的職業,也許還可以, 但在我的行當裡,這是可怕的遭遇啊。我的敵人們又將怎麼說, 他們的數目又是相當可觀!……在戲院裡,我得坐在貼近樂隊的 地方,才能懂得演員的說話。……人家柔和地說話時,我勉強聽 到一些,人家高聲叫喊時,我簡直痛苦難忍……我時常詛咒我的 生命……普盧塔克教我學習隱忍。我卻願和我的命運挑戰,只要 可能;但有些時候,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……隱忍!多傷心的 避難所!然而這是我唯一的出路。”

“悲愴”奏鳴曲本身和這封信,揭示出了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 崇高的精神境界。題目“悲愴”,隱藏著生命的磨難,流露出內心 的痛苦。但音樂的本體,更多的是對不幸遭遇的“隱忍”,對命運 的“挑戰”和抗爭,對現實的超越和升華,對理想的執著和堅定。

第一樂章是宏偉的奏鳴曲式。重板的引子充滿古希臘式的悲劇氣氛 ,雄辯的語調具有巨人的氣概,絕無兒女情長似的纏綿悱惻,對 命運的激憤之情和身處絕境卻剛毅不屈的氣度使聽者熱血沸騰。 在這悲愴中,在生命的最深處貝多芬積聚著的力量,終於在呈示部 的主題中以一瀉千里的非凡氣勢爆發了出來。音與音之間是急速的 推進,不讓人有喘息的餘地。副題保持了主題的推動力,一浪接一 浪地沒有間歇,它們在尋求,在追索……第一樂章使我們時時感到 命運的脅迫,以及英雄對命運的抗爭:時而率直強烈,時而迂回 堅韌,就像群山中的松濤,大海上的波浪,一刻不停地鳴響在天地 之間。
第二樂章溫馨而虔敬,如同抒情的無詞歌。貝多芬對生命、對人類 的愛就像阿波羅的陽光一樣,明澈地閃耀在每一個音符上。這首 回旋曲有兩個插部,它們都帶著憂鬱和不安從小調開始,經過發展 ,結束在大調上,然後再進行到寧靜柔和的主題中。這個樂章的 調性安排揭示出貝多芬的思想:生活中的陰霾是暫時的,而希望和 愛的陽光是永恆的,它終會溫暖人心,照亮人心。
第三樂章是回旋奏鳴曲式,主部主題洋溢著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 的生命活力,而在歡笑的背後,是微微的不安和騷動。大調的副部 主題雖然明朗,卻也以急速的運動暗示著心態的不穩定。插部以 一種宣言式的堅定語調表達了真正堅強穩定的意志。這個樂章的好 幾個段落都有貝多芬慣用的“簽名式 ”結尾,讓人領略到作曲家的 自信和瀟洒。

貝多芬的“悲愴”奏鳴曲可以說是完美的音樂典範,我經常從中 汲取創造的靈感和生活的熱情。單就他對調性的應用,就常常使人 嘆為觀止:我從中認識到貝多芬筆下的調性本身就有強烈的感情 色彩和表現意義。第一樂章c小調的英雄性,C大調的明亮,降e小調 的韌性,降E大調的希望;第二樂章降A大調的從容溫馨、f小調的 淒惻、降E大調的堅定、降a小調的動盪緊張;第三樂章c小調於明快 中透出的英雄氣概、副部降E大調的明朗、插部降D大調的寬廣…… 這一切都是這部奏鳴曲總體構思的有機組成體,主色調是c小調和 降E大調,這是貝多芬在表現他的“英雄”本色時最喜歡用的(我們 可以參照他的“英雄”交響曲的降E大調和“命運”交響曲的c小調)。

我終於領悟到了標題“悲愴”二字的含義──它是日記式的生活狀態 的反映,而貝多芬在他的音樂聲中告訴我們,他已超越了現實,擺脫 了塵世的困苦,在精神上他是勝利者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orsakenH 的頭像
    ForsakenH

    小否的家

    Forsaken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